新中高考改革下课改与人才培养论坛举行

2017年12月18日 11:24  作者:管理员

中高考改革相继出台,对学校的课程改革设计、学校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直接影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中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以系列招生考试改革为重要驱动的新阶段。

12月16日,由中国教育在线、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主办,杭州学军中学承办的“2017年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论坛”在杭州学军中学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前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心主任张大北,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施柯等嘉宾出席活动。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部门领导、校长、专家等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微信图片_20171218105953.jpg

此次论坛邀请了教育领域知名专家、高校知名教授、全国各地教育局长、高中校长、教研员一起分享各地在适应新的招生考试改革,在课程改革设计、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有效经验,研讨测试与评价优质人才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论坛开幕式 专家观点碰撞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前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首先致辞。

微信图片_20171218110100.jpg

戴家干表示,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取得了各方面的进步,就这一点来说,恰恰与国运相关,“任何考试制度的改革和都与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戴家干说,1966年,废除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2014年提出的新一轮高考,每次的重大高考改革都与我国的发展紧密相关。

为什么要进行新高考制度改革?”戴家干解释说,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现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和教育是什么样的关系?具体来讲,新时代的教育一定要体现国家意识、国家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带一路”等。

戴家干强调,今天所讨论的新高考和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其实就是就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最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我国人力资源新形势下的强国战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心主任张大北致辞。

微信图片_20171218110234.jpg

张大北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提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就必须立足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所面临的新任务,准确认识和理解“新时代”“新思想”,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启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新征程。

张大北介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开始在上海、浙江两地试点。作为全国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经过三年试点,浙江省于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对选考科目保障及考试安排等做出了重大调整。2018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将开展高考改革试点工作。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新高考改革制度将全面实行。“可以说,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 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重要而积极意义。”张大北说。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致辞。

微信图片_20171218110359.jpg

陈志文表示,在中国,高考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浙江作为率先试点的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之后,整个社会都很躁动,大家都很着急想了解新高考的内容,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误解和分歧,各方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陈志文说:“办这个论坛,核心目的是想让各地与新高考有关的人到浙江来透彻地了解、研究和讨论新高考,寻找合适的应对方式,这对全国推进新高考改革至关重要。”

论坛主题演讲 各地大咖“西湖论剑”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大会主题报告时间。中国教学学会领导、高校校长、高中校长以及媒体人带来了对于新高考的理解和思考。

戴家干:课程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微信图片_20171218110444.jpg

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前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带来了题为“课程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他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国际比较方面,表达了对高考招生评价标准转型的思考。他认为,要实现新型人力资源强国,课程是关键,高考改革离不开课程

  戴家干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了教育的新时代,新时代有很多标志,重要的标志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高等教育进入了从精英到大众的阶段。现在在校大学生总数是3699万,占世界整个大学生在校规模的五分之一,排世界首位,这个和恢复高考有很大关系。

  他认为,我国是考试大国,但不是考试强国,主要原因在于理念、方法、技术、手段等各方面没有真正按照人才发展规律来。“任何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的改革都是匹配的,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找到最大公约数。”戴家干说,我们的高考改革方案还不是十全十美,但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会在原有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完善、补充、发展、继承和改革。

从国际比较上看,任何现代的国家都在课程改革上下大功夫,不仅仅是高考背景下,更主要是国家发展到今天,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这也是2020年发展纲要中明确改革的第一条。“不再是为了学历,而是更要强调能力技能的培养,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课程十分关键。”

谈到未来教育模式的转型,戴家干认为,首先一定是“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一定把人的发展作为第一位;二是要立德树人,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终身基础;三是推进课程改革,不再简单以高考科目作为指导;四是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五是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深厚的校园文化特色,这就体现在了课程上;六是借鉴国际优秀的教育文化成果。

戴家干强调,课程是一个重要的把手,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了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含很多方面,对人的终生发展十分重要。

徐杨生: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高考考试改革

微信图片_20171218110833.jpg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高考考试改革”做了主题报告,他从机器人讲起,重点分享了人工智能下的教育情况。

徐扬生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于变革了人类的社会分工,人工智能普及后很多行业将会被淘汰。“人类的强项在于直觉、感觉和创造,人工智能的强项是记忆、逻辑、精准和快速。高考在人的弱项部分,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到底有什么特征?徐杨生说,一是培养文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注重非知识型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四是注重艺术类教育;五是注重人的社会性教育。“文理是一个事情的两面,而不是两个事物。综合交叉学科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陈萍:新中考改革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微信图片_20171218110957.jpg

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萍作了题为“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主题报告。她从学校的角度,分享了深化课改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陈萍说,新一轮课改有几个关键词:

其一是两依据一参考。和以前相比实现了从招分到招人的改变;其二是七选三。共有35中组合;其三是两次考试二年内有效。这是新高考改革非常好的一个地方,一考定终身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不公平的;其四,四类录取。浙江现有四种选拔模式,统一高考、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录取;其五,平行志愿。浙江现在分一段、二段、三段,有80个志愿需要考生和家长仔细考量。

陈萍说,高考改革之后,带来了人一个最大的变化——高一新生要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近些年来,学军中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做出了些特色,比如生涯规划论坛,“7选3”指导,毕业生和校友担任“真人图书馆”等等,对高中生的生涯规划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外,新高考改革体现了选择性的教育思想。陈萍认为,从表面上来看,是选课程、选考试、选学校、选专业,但更体现了学其所好、考其所长,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立足培养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未来很遥远,但未来一定是建立在现在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能够给予未来的人才什么?我想主阵地还是课程。”

课程改革一直伴随学军中学的发展,80年代至90年代课程改革关键是“兴趣”;2000-2010年课改的关键词是“弹性”,可以弹性考试,也可以弹性学分,管理层面上则采取针对性、自主性、拓展性的方式;2010年以后,课改的关键词是“选择”。

陈萍说,学校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专门为他们开辟创客空间,让学生提早接触科研和创新内涵。此外,还有无人机的工作坊、3D打印、超导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二期实验室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意精神,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学会探究。

郑朝辉:普通高中应对高考招生制度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微信图片_20171218111134.jpg

会上,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辉,从上海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学校针对现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两方面进行了分享。

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第一,政策方面,对于我们的影响究竟在哪里?

第二,对于学校管理方面影响究竟在哪里?

在政策方面:

第一,个性发展与“田忌赛马”,个性发展与“田忌赛马”。新高考政策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发展愿景与个性特点选择高考科目,但是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更多地关注的是竞争人群水平和人数。

第二,基础建设的完整性和学业考试的阶段性问题。把一个学科分成两段,第一段赶快把学科内必须要学的知识学完,以应付合格考。第二个阶段,剩下来那些人开始强化、提升进行等级考。

第三,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机会成本大大增加了,因为竞争人群是不一样的,现在统一的用整体的总分来衡量这个孩子,关键问题是这个分数中有原始分还有等级分,而这个等级取决于他是和谁在比,这是最关键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发现,所谓的考试机会成本更高的原因是,有两个同学实际上他们的学习情况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最后能不能考取复旦的问题上,选考起到决定性作用。

学校管理方面

第一,现有学校管理模式与方案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是学校现有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机制体制不适应高考招生制度和变革。我本人在法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在法国不存在班级,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课表和学习进度,但是我们束缚手脚的地方就是班级为最基本的管理单位。

第二,在人员配置和知识能力的准备问题上。一是潮汐现象,不光是4月份和6月份的问题,还有选课,如果放开选,多少人选地理、多少人选政治、多少人选生物无法预估,每年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的时候没有办法知道下一年有多少人需要加试生物或者地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配置是估算,而这种估算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的整个风向来决定的。这样的情况下,遇到的人力资源的不平衡问题来自于时间和科目两个方面;二是既然是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将来的角色定位很可能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问题,学科专业背景或者学科教学能力,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能够实现个别化的咨询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使其成为一个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简单来说就是既要会教学科,也要会做个性化的学业指导。

第三,一定要注意学校管理的边际成本的提升。在传统的模式下,实际上我不太要关注兄弟学校是怎样来应考的,我们比拼很多的是应考最后的结果,但是在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下,学校是有核心秘密的,就是你的选考结构和每个选考人数,尤其是像学军中学这样的高端学校,对于物理有多少考生是应该要注意保密的,不应该把这些数据投放到社会,为什么?因为对自身来说是有价值的,这样是对自己的保护。

现在做校长,做管理累在哪里?原来大家一门心思应对高考,现在还要分出心思来琢磨我们怎样来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指导。所以,管理的边际成本就提升了,我们应该注意应对这个事实。

二、学校针对现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

第一,深入认识高考招生制度的变革,这样的变革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尝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经历;

三是对标高校的招生要求。

倡导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改革初衷来看还是希望学生把现有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联系到一起,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此基础上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是今后学习变革的方向。从高考应考策略层面来看,对于选考科目,每个学生的考量和期望是不尽相同的,同样需要进行设计和指导。

关注学生的发展经历。丰富的学习经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是学知识,而是借助知识增加学习能力和学习阅历。从策略层面来看,一定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过程当中发挥的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对此必须有必要的应对。

对标高校招生要求。现在众多高水平院校通过自主招生和综合测试录取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这个面也在越来越大,面试的成绩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录取,所以为学生量身定制面试应试方案也成为应考当中的重要内容。建议考生积极参与高校组织的类似博雅计划、CAP课程计划,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招生当中取得好成绩,这个也必须纳入到整体考量范围之内。

第二,学校管理的变革。

一是关注学习观念的变革

1)关注经历与体验,关注发展与生存,把我们对于知识的关注转向对于人的发展的关注。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变革和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都要更多关注经历和体验。

2)独立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关注,选课以后要排课,排课必然用自修课进行调剂,在自修课当中就变成了一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进行竞争的关键点,会学习、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往往能够脱颖而出。

3)形成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有机连接,学习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生存技能。会不会学习,面对新的知识,能否用有效的方式理解它、认识它、运用它,甚至批判它,这已经变成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4)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从难度、课时、内容各个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是组织结构的变革。一定要强化和加大对于学生发展地指导。在学生发展指导当中,从建平中学的实践来看,在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心理,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来,学生心理压力较原来更大,原因在于对一个事情的未来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心理焦虑程度远远高于预期,佛教讲恐惧来自于无明,就是不知道怎样的情况下是最害怕的;学业,各个学科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生活,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的指导;职业,体验职业;升学,对升学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导,要成立专门的部门,组织专门的队伍,对这些方面进行有效地指导,通过组织相关的部门,进行小团体培训,同类人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而不是以班级为单位,一个单位选择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同,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和辅导。教师的职责不仅市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完成个别辅导,完成一专多能的角色改变。

三是评价方式的变革。也就是教师角色的战略变革。原来总觉得一个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教好语文、数学任务就完成了,现在要改变这样的认识,所有的教师既要教好自己的学科,又要有针对性地完成对学生个别的咨询和服务。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讲,没有更多的专业人员、专业队伍可以进行大量的个别化辅导,这些个别化辅导要求教师能够具备基本的能力。对于一些特别困难或者特别具体的问题才教给更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否则压力就会非常大。

从团体评价角度来讲,原来很多学生都会形成学科之间的竞争关系、班级之间的竞争关系,用这样竞争的方式来促进自己的提升,但是在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今天,更重要的问题恐怕是协同而不是竞争,因为一个孩子能不能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学校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管理团队之间协同配合的能力,这也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学校管理带来的一个新的课题,原来我们要考量的是比一比谁更好,现在要考量的是谁更会配合、更懂协同。

陈志文:此次高考改革是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

微信图片_20171218111322.jpg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浙江为全国高考改革做出了贡献。他强调,此次高考改革是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整个社会都很关注,我们需要全面透彻地宣传新高考,正本清源,破除误会误解,为新高考改革推进保驾护航!

各地学校校长主题报告 探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的应对策略

在下午的各地学校校长主题报告环节,多所高中的校长带来了学校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思考。

吴照: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命题

微信图片_20171218111403.jpg

会上,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格致中学副校长吴照作了主题为“高考新政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报告。

吴照表示,上海市的高考新政推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这是上海这次改革的亮点之一,试图解决评价不全面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评价不仅仅是教学领域的比较狭隘的课题,也不是为了应对高考的改革,为了取得好成绩,它是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研究命题。

吴照介绍,2010年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全员、全面、全程”的绿色评价理念,创建了包含全体学生涵盖五个方面,立足三年跟踪终身的格致中学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保障从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过程性管理,希望它是全面素质是合格的程度,全面发展和谐程度,以及学习能力的持续。创新能力要达到在实践过程当中反映出来,内涵主要是强调“三全”:一是全员,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各个部门,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参与;二是全面;三是全程。

学校离不开评价,教育离不开评价,但是对于学校而言,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对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价学生就是评价学校,评价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命题,所以评价的内容、方法、途径决定了评价的质地。从教育的属性来说,从育人的站位高度来看,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评价,需要、破解这样的课题。

高中在人的一生当中应该具有奠基意义,如何评价?吴照认为,应该发挥导向作用,把评价从事务性的狭隘中解放出来,把只关注结果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他希望评价升值,希望用正确的评价激励学生,用多把尺子量学生的长短,激活评价过程,优化学生发展。

吴照强调,希望通过评价让学生在学校书写大写的“人”,打基础很重要,身心健康更重要;学生还要学会做“人”,做人比成才重要先成人再成才。国家也需要创新的人才,重点高中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

李永培:浙江高考改革正走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全新道路

微信图片_20171218111559.jpg

会上,浙江省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作主题为“从统一招生考试到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的报告,从新高考从改革试点到深化考改,新高考指向个体需求和发展可能的艰难抉择以及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设计和运行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李永培介绍,浙江省考改经过了4年,但课改是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深化课改为浙江省的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带来了深刻变化,主要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今年浙江省走向了深化考改,浙江的高考改革正在走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全新道路,非常不容易。

2012年的深化课改强调的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强调的是选课走班,要求校长课程决策和规划能力的提升,需要老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提升,也要求学生课程选择与学习能力的提升。2014年的高考改革是彰显选择性的教学理念,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把更多的选择权留给学生,普通高中只能在这两条当中默默地搭建课程平台。这个过程当中,讲究的是选课走班。在必修课的科目当中,除了语数外之外选择13科。深化课改、深化考改的共同主题是为了选择与多元,所以浙江省深化课改、深化考改是整体化的改革推进。

李永培认为,2014年-2017年的深化考改,三位一体招生正在丰富浙江高考改革的内涵,引领高考改革的新走向。高校、考生、高中都在不同的角度促进和完善自我设计,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导向和推进。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正在开启学生成长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互通立交桥,开启人才多元选拔、自主选拔的途径。

高考改革把选择权留给高校、留给学生,但是没有说要高中怎么办,这是最难的。李永培表示,深化课改、考改背景下的学校课程选择,在浙江是整体设计,适当留白,为深化考改预留接口,为学校课程整体设计事先铺垫。

过几年从深化课改到深化考改,浙江省5年的改革和攻坚艰苦卓绝,学考、选考方案的调整,高校专业和选科保障机制的建立,高考改革的运行基础逐步理顺。下一步工作是如何有效推进在深化课改考改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运行方式、评价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方式变革,如何有效设计学校课程,引导学生实现选择,真正达成共同基础的、有个性的差异发展。

朱建民: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

微信图片_20171218111736.jpg

会上,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作主题为“构建现代学校、培养栋梁之才”的报告,分享了北京三十五中的几大办学理念: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拥有个性发展奠基的学生观等。

朱建民介绍,北京三十五中设计了五证教育育人模式,除了高中毕业证书之外,人人还要力争志愿者服务证书、诚信体系证书、体育技能证书、个人才艺证书、创新素养证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远大志向,做好生涯规划,寻找人生价值,引领全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尊重生命特性、培养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养、发展天赋特长,激发环境的影响、解决生命成长的营养、环境和交互性问题。

过去,教育是用知识育人,用制度和纪律管人,朱建民校长认为,现在教育更多是一种互动,是同化,是环境,是文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在于学校自身文化的建设和学校文化力的形成。

朱建民介绍了北京三十五中着力打造“五大文化”。

课程文化——多元与选择,朱建民表示,三十五中搞走班制,让选择落地,2015年3月,学校搬进新校区,全面推行了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利,提供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探索学科课程的分类分层。

课堂文化——“留白”课堂,他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点燃,老师能不能唤醒和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浓厚兴趣,这堂课老师能不能引导和教会学生深度学习,强调思维“碰撞”,注重课堂生成和理性经验,就是“留白”。好的学校、好的课堂、好的老师让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问题发现者,并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学校和课堂是让提问题的地方。

教师文化——角色转变,朱建民表示,作为一所处在快速变革发展期的学校,无论课改的设想还是学校转型,没有老师的改变,其他教育教学因素的变化都是缺乏支撑力或者是落空,三十五中提出“教师第一”,把教师的发展与成功和学生、学校的发展与成功联系起来,打造敬业、乐业、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文化。

学生文化——自主与个性,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更是鲜活的课程资源,学校要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引导学生发现潜能,成就自我,三十五中提出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与自主体验和自我超越的方针。

校园文化——链接过去、现在、未来,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做到再创造。

严一平:高考改革打破了中学与高校的隔阂

会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一平作了主题报告。严一平认为,这次高考改革有几个特点:第一,打破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上海提出的综合素质录取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第二,打破了高中和大学之间的隔阂,现在上海提出来的是专业,尽管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方向是对的。

严一平校长表示,高考改革对生涯规划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好事情,如果和学生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可能更好。他介绍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整个评价分几步:

第一,自我诊断过程当中,把生涯规划和过程性评价融在一起,引进了一套德国的职业评价系统,这套评价系统被世界500强广泛使用。

第二,上海推出志愿者服务和职业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各行各业的精英,让他们给学生做讲座,聘请他们作为人生导师。

在这个评价当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做了很多探索,把志愿者服务和生涯体验整合在一起,从高一开始,但是高二高三可以修整。

谈及课程建设,严一平校长认为,学校能够做的只是拓展性和研究性课程,不可能大幅度改革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中国家课程只提创造性设置,根据学生的状况优化组织,这是老师们的目标。学校长能够做的是校本课程,这个课程决定了学校办学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还形成了两个书院五个中心,书院不分学科、不分年龄,只要学生有兴趣。一是博雅书院,喜欢读书的人聚在一起;二是格致书院,目前的课程是交大自动化系大一课程,人工智能方面,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张禹:高考是孩子升学的渠道 学校的重点还是育人

微信图片_20171218111953.jpg

会上,山东青岛实验高中副校长张禹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山东青岛实验高中育人上的新人文特色。

高级认知是“新人文”教育的独特追求。张禹表示,学校作为育人的地方,高考是孩子升学的渠道,学校的重点还是育人。山东青岛实验高中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个性化成长,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公民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

山东青岛实验高中在2014年的时候提出“五制”改革:学分制、选课制、学长制、走班制、导师制。现在高考改革和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一样的,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选课走班提出三个选择:指导选择、自主选择、竞争选择。指导选择是老师该做的事,自主选择是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竞争选择是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要有竞争。

张禹表示,山东青岛实验高中做的这些工作,似乎和高考没有完全接触上,一开始也受到了来自家长甚至同行的很多质疑,因为孩子要面临升学。但经过两三年实践,大家都认可,孩子学习并没有耽误。他说,如果把学生在教室里刷题的时间用在让他们去转一转上,做一些愿意做的事情,就会发现他们的成绩比想象中提升得还要快

杨士军:高考改革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评价

微信图片_20171218112101.jpg

会上,上海复旦附中副校长、复旦二附中校长杨士军作了主题报告。

杨士军认为,中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几个内容中的一块,只盯住高考改革理解是片面的。高考改革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对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等有要求。

杨士军介绍,上海复旦附中很注重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培训体系。他认为,教育其实是接力赛,但是很多人认为在现在情况下要把教育变成百米赛跑,百米赛跑是急功近利的,所以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小学非常优秀,但是到了初中就不那么优秀了,教育应该要着眼于长远。

创新能力培养是需要土壤的,上海复旦附中给了孩子很多机会,他们可以去试一试创新,这样一个培训的机制体制,有两个问题特别要注意:第一,制度要延续,好的事情要坚持做;第二,让孩子们专注,做什么事情应该要集中精力,做创新就是做创新,专注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提高。

最后,杨士军说:“做什么事情总是有一些期待,我们期待不仅仅在6月份、7月份,应该在每一天,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在每一天会有收获,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过我们的努力作为,看到孩子有这样的收获,干什么都是值得的。

点击查看:查看详情更多论坛的主题报告内容以及现场圆桌沙龙内容

2017年对于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特别的年份,在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具有标志性和趋势性的重大事件,如果以今年为时间坐标,未来五到十年的中国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此次“2017年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论坛”的议题显得格外重要,此次论坛是新中高考背景下的一次“赋能”。

本次论坛为期2天,明天(12月17日)将有学军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分析,以及由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王滨、北京顺义一中校长李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冯浩等带来的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