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物理选考科目加试题答题分析送你!

2018年01月25日 09:00  作者:管理员

4月将迎来新一轮学考选考,同学们复习得如何?选考加试题相对难度较大,属不易得分板块。我们特邀阅卷组老师,针对2017下半年选考加试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进行分析,盘点考生答题典型错误,并提出教学建议。今天,选考地理和物理科目的同学不妨先来看一看。

地理

本文就2017年11月选考加试题28、29题的试题特点和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试题特点

选材来源于生活或服务于国家战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日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人才。素材选取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或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强调“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表明这是一个属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梦想,而这一伟大梦想的合作发展的基石是设施联通,核心是“路”,由“路”的联通支撑起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联通,从而带动起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沿“路”而行的交流与亲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中国。当代中学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因此,28题选取中巴经济走廊为背景,重点突出中巴铁路和瓜德尔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让考生认识到联通这些交通“断点”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9题从贴近现代学生生活的信息入手,不仅突出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而且增强了素材的亲切感,有利于消除学生考试的紧张感。可以说,本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考核内容为学科主干知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科两个重要思想。产业活动是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最重要途径。水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对人类及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人类抗灾救灾的前提,农业生产技术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两道题均考查了主干知识。

设问重在考查核心素养

28题通过分析印度河下游地区旱灾成因的分析,“水肥药一体”喷滴灌技术的环境效益的简述、经济走廊建设重点建设交通的说明,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区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人地协调的能力。第(1)、(2)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了解区域发展的环境基础;第(3)题侧重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创造性的“水肥药一体”喷滴灌技术取得很好的环境效益,能带给学生好好学习地理知识和让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智慧的正能量。

29题是一道无图考图题,对考生的要求更高。第(1)、(2)、(3)题以产业活动为载体,隐含区域认知和人地关系的处理。第(3)题要求简述金融业可发展成为服务业中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而教学中缺少对金融业的特别关注,这需要学生调动有关产业活动知识,根据材料现场学习它与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关系,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第(4)题立足于天文观测,意在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方时、区时、晨昏线等知识会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积极参与全球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试题分析

第28题

解题思路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气候是区域环境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28题材料一中的等降水量线、沙漠图例,以及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告知该区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干旱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因此试题第(1)(2)(3)小题均围绕干旱出题,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要求分析该地的水文特征、旱灾成因、针对干旱问题推广农业灌溉新技术的环境效益。答题应该牢牢把握整体性的特点进行分析。

整体性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表现有不同表现,小尺度范围表现为各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大尺度范围表现为地表各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联系。第(1)题涉及整个印度河流域,是在大尺度区域背景下,设问考查河流流量与周围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第(2)(3)题限定在乙地,是在小尺度区域背景下设问考查旱灾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农业技术对周围区域事物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答题时,第(1)题需要从水循环、大气环流的角度考虑;第(2)(3)题要从水循环的环节确定思维原点,寻找答题的思维方向。

区域又是联系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交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第(4)题要求说明将交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理由,这是一种人文地理决策推断,需要依据材料提供的区域发展建设背景信息,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推理。巴基斯坦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资源开发和传统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材料三告知瓜德尔港、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和能源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四个建设重点其中瓜德尔港、公路铁路为交通建设,其建设是为产业园区建设、能源开发服务的,即依托交通建设能源基地或产业园区。具体理由可表达为:瓜德尔港建设有利于大宗货物的运输;铁路公路建设有利于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形成水陆联运通道。

典型答题错误及教学启示

第(1)题学生失分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知识掌握不牢固,如季节与补给不对应,错答成“春季 夏季,雨水冰雪融水”,再如季节误判,错答成“秋季”;②审题不清,未按题目要求答季节,错答成“1-3月、7-9月”。

这启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系统教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区域认识能力,并注意规范表达。

第(2)题学生错题情况有以下几种:①用词不当,如错答成“地处沙漠边缘”;②概念不清,混淆降水量与径流量的概念,如错答成“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③区域认知知识掌握不佳,错答成“地表径流小”。

这启示教师应普及区域常识,注意概念教学,找到思维的原点——水循环的环节,引导学生注重因果逻辑推理。 

第(3)题学生错答情况如下: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错答成“大水漫灌引起土壤盐碱化”;②自然地理知识掌握不佳,如错答成“减轻水土流失”;③表述不当,如错答成“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破坏、提升土壤肥力”等。

这启示教师应注意教授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夯实地理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因果逻辑。

第(4)题错答表现有:①区域认知和人文地理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错答成“地形平坦,利于发展交通与物流业”;②审题不清,如错答成“资源、资金、人才、技术跨地区调配”。

这暴露出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区域读图能力、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都较弱。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自主阅读、观察、比较、表达和试错的机会,以利于纠正一些思维盲点,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9题

解题思路

第(1)题,浙江省山多地少,耕地有限,图1示意浙江北部山区的立体农业,能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发展多种农业生产,由此,增加了农产品产出;丰富了农产品类型,优化农业结构;能增加经济收入;另外,依据地形地势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安排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第(2)题,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受制于生存空间和食物量。从自然条件看,影响渔业发展的要素一是生存空间,二是饵料。与生存空间相关的区位条件有:河湖众多;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与饵料相关的区位条件有:近长江、钱塘江出海口;沿岸有寒暖流交汇。

第(3)题第一问,畜牧业、采掘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牧场和矿产资源。第二问,金融业可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表格中服务业的四个分支中,目前金融业的区位商排第二,说明金融市场活跃,发展基础较好;能成为主导行业还需要新发展,与其他三个分支进行比较,金融业可以为其他所有行业提供金融服务,浙江省经济发达,电商及现代物流业发展可促进金融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发达,有国内外领先的支付平台等也促使金融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

第(4)题第一问,甲、乙两地位于北半球同一经线,因此同一时刻地方时大小相同;照片拍摄于北京时间6月7日13时,该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甲地昼长大于乙地,日落时间较迟,地方时较大。

第二问,根据图2用虚线绘出照片拍摄时的晨昏线位置,并分别标上晨线、昏线。俯视图上三点可以晨昏线位置(赤道上地方时6时、18时位置、地方12时经线与刚好出现极夜纬线圈的交点)。


绘图底图为微信开机时(9月25日17时)的昼夜状况,此时太阳直射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确定绘图底图为南半球俯视图。气象卫星拍摄照片时(6月7日13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约在22°44ˊN上),南半球昼短夜长,66°16ˊS约刚好出现极夜现象。事实上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速率并不均匀,学生无法准确计算出此时的直射点维度,然后依次判断极夜维度。评卷时,学生只需确定极夜范围在北极圈和极点之间的某个维度即可。根据此时北京时间为13点,可以计算出地方时12时、6时、18时经线分别为105°E, 45°E,155°W。绘图参考如上图示意。

典型答题错误及教学启示

第(1)题有不少同学将“优化农业结构”答成“优化产业结构”,属概念不清。说明学生对因地制宜观点的理解还不到位。

针对概念不清的问题,教师应加强概念的教学。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教学智慧,如“气候变化“这个概念可以采用上位概念法,用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流程如下。


第(2)题有学生错答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属审题不清;“河流入海,寒暖流交汇”答出者很少,表明学生没有透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针对审题不清的问题,建议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在答题过程中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如行为动词、中心词、限定词等,加强对地理文本的准确解读,把握问题方向,如此才能解决问题。

第(3)题第一问,部分学生错答成“自然资源缺乏、能源缺乏”,属于概念不清;也有学生错答“地形不利于开采”,与实际不符,反映学生对人地关系人的主导地位认识不到位。

第二问,学生错答情况如下:①错答成“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②错答成“经济效益高”等金融业的作用,没有理解题意;③错答成“区位商高、专门化程度高、竞争力强”,这些答案因果倒置,应是学生不理解题意,摘抄材料文字的做法。

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因果逻辑,简洁、准确地表达。

第(4)题第一问学生错答成“早、晚”,属于审题不清,没有根据要求比较大小作答。

第二问,学生绘图正确率低,有南北半球判断错误的,也有直接在图中晨昏线上标注或根据图中正午为基准绘晨昏线。可能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弱有关,没有理清文本中两个时间和绘图底图之间的关系。

从文本、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各门学科都有要求的基本素养,教学中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表达和动手实践。

(本文作者:戴周丽  郑国全教授)

物理

本文对主观加试题的特点、考查内容、解题思路和考生易犯错误进行分析,并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第21题

试题特点

本题作为选考实验题,题目表述完全,设问合理,考查目标明确,所涉知识点全面且具有一定深度,分层明显。该题考核“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要求考生能熟练画出实验光路图,掌握光路图的作图要求,同时学会实验误差分析。

考查内容

本题设有三小问,都切中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点。

第一问考查考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分析理解,要求考生熟记理解每个实验步骤,综合性强,选项设置合理全面,难度适中。

第二问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解读插图,寻找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折射率变化情况。此问对考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作出光路图,分析比较出实验测量和实际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并且要进一步比较两角的正弦值改变大小情况,并最终能分析出两角正弦比值的变化情况。

第三问考查考生的作图能力,要求考生规范画出折射光线,标明光线入射方向。

典型答题错误

第一问中,选A的考生没有深刻理解实验注意事项中提出的入射角适当大的意义,错将适当大理解成了越大越好。选B 的考生实验规范意识不强,没有深入研究注意事项的内容,如该实验中明确提出严禁以光学面作为尺子画界面,以免污染光学面,影响实验结果。C 选项为计算折射率的几种处理方法的考核。D选项为操作步骤内容,正确的做法是观察大头针的像而非头部。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考生错误主要原因为基本实验知识不扎实,没有深刻理解每个实验操作步骤的意义。

第二问中,考生的主要错误为选变大或不变。考生习惯于处理一个边界重合、另一个边界变化对于折射率影响的分析题,但对于两个边界都发生偏转变化的题目难以适应,无法将知识深化应用,只会死记硬背。反映出考生对于实验的基本原理不清晰,审题不清,读图、分析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较弱。实际上,题目给出两个明确的条件,一是纸上已画的界面,二是实际产生的偏离。这时入射角不变,折射角变小了,因而所得的折射率偏小;而考生没有理解这两个条件,便得出“偏大”或“不变”的错误结论。

第三问中,考生的主要错误为作图时光线没有箭头或是作图不规范。总体反映出有些考生作图能力弱,规范意识较差。

注意事项和教学建议

注意事项作为实验题,一定要牢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认真读题,细致分析。在平时做物理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做好每一个操作步骤。掌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到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和进行误差分析。

教学建议:(1)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考生的规范意识,如作光路图时一定要用直尺、实线和虚线要区分,光线要画箭头及箭头所画的位置要准确。要真正动手做好物理实验,而不是在黑板上讲实验。从这次考试情况来看,不少考生根本没做过实验,画出的光路图五花八门,所以踏踏实实地做好实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2)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比较呆板,老师讲解演示一遍后,随即要求考生严格地按照步骤操作一遍,没有给考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引导考生突破思维定势。(3)加强针对性训练。实验是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否又快又准地做完选考实验题是决定选考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平时加强实验题的针对性训练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教师应努力筛选典型例题并进行详解,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能力。

第22题

试题特点

本题考查导体棒切割磁感线问题中安培力冲量和安培力做功的处理,明确安培力做功与焦耳热之间的关系,同时让考生体会微元思想处理物理问题的妙处,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电磁感应的计算题。

本题有两个特点:

综合性强,既涉及受力平衡、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又涉及恒定电流中的电路分析、感生与动生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功能关系的应用等。知识点考查全面、广泛,对考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要求高,充分考查了物理学科素养。

意境新颖,表述清晰,考查目标明确,设问难度梯度性强,考查细致全面,对考生的物理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逻辑严密性要求很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考查内容

第二问考查考生对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过程中的动量定理和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处理,并拓展至焦耳热的概念。从动量定理入手,结合安培力冲量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得出末速度,最后应用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就可求出导体棒产生的热量。

本题的设问梯度性强,让考生比较容易入手解题。从知识难度来说,从第一问到第二问,呈阶梯式上升状态,从物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来说,始终抓住了能量这个主线,对考生是否系统性地学习物理知识的考核,既综合又全面。

典型答题错误

注意事项和教学建议

注意事项:(1)规范使用物理符号,要注意区分字母的上下标、大小写等,尽量使用题目中出现的符号表示,不随意引入新的物理符号。(2)答题过程实现程序化,一个完整的计算题解答过程应由必要的文字说明、反映第一性物理规律的公式、重要的演算过程和结果三部分构成。(3)沉着应考,静心做题,审题时将题目给出的条件看清楚,要学会物理模型的构建和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学建议:(1)夯实基础。建议在新课教学时重视双基,教学进度可以放慢一点,这为考生以后更快、更有效掌握物理知识打下基础。(2)灵活掌握运用公式,提高规范化解题的水平。本题所涉及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定理等恰巧书上都有基本公式,但在本题的题干中给出了对应物理量的字母,而考生却无视题干,只记公式,直接套用书上的公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提醒考生认真审题,圈注题中已知与未知的物理量,选用合适的字母,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关注正确使用题干物理量的符号,讲细、讲全、讲得失分之要点。应让考生理解一些结论公式的生成过程,懂得每个物理过程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机械记忆结论。(3)加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23题

试题特点

本题作为压轴题,要求考生对磁场部分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对磁场中的动态圆模型及其对称性能熟练运用,对数学函数表达及其定义域和值域要有清晰的认识,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计算题。

本题有三个特点:

试题涉及圆周运动知识、电磁学中多粒子发射和收集问题,综合性强,思维程度要求高,计算量小,突出物理问题,淡化数学计算。

题干在传统的质谱仪基础上进行变化,立意新颖,表述清晰,考查目标明确。

入口浅,设问逐步深入,考生容易上手。第一问考生能轻松得到离子的运动半径,从而求出离子的比荷;第二问抓住左右边界射出电子也能得出答案;第三问设计分段讨论,要求清晰理解物理图像,然后求粒子数比例关系。

考查内容

第一问考查考生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理解,让考生如何找圆心定半径,涉及知识主要为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使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方程。

第二问考查考生对动态圆模型和对称性的理解。解题方法比较单一,只要找到临界点,然后作出相对应的轨迹,根据平面几何关系求出对应的夹角。要解出这个题目,数学基础要比较扎实才行。

第三问是在第二问的基础上考查粒子在磁场偏转的延伸。当角度范围变化,磁感应强度变为在一定取值范围内,打在极板上的粒子数n也发生相应变化。能充分考查考生对数学函数关系知识的应用能力及思维逻辑严密性。

典型答题错误

第二问主要错误是对物理图像理解不清晰。有些考生对粒子对称分布发射后,粒子在x轴上落点的图像不清晰,从而造成结果错误。此外,还有作图不规范,文字表述不完整或不确切,图中角度关系分析不清,三角函数正余弦弄错,等等。

第三问主要错误是审题不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清晰,过程分析不到位。该问中分段讨论是难点,而大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完整地找出三个区间,有些考生只求一种或两种情况,有些考生分析不清楚这三个区间。此外,相当多的考生对区间范围表述不规范,题中明确了求单位时间内收集板收集到的离子数n与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但许多考生用R或L来表示区间范围。

注意事项和教学建议

注意事项:(1)作为计算题,一定要有计算过程,不能直接写出答案。(2)合理安排时间,给加试题的计算部分留出足够的时间。(3)看清楚题目,所列的物理表达式一定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4)要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计算能力的训练。(5)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作图的准确性,作图准确有利于正确解题。

教学建议:(1)回避题海战,把握方法论。复习过程中善于将重复机械式的题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变形,依托教材进行适当改编和拓展。而这次试卷启示一线教师:题海战术是出不了高成绩的,掌握物理模型,灵活运用相关方法才是出成绩的法宝。(2)打破记忆,提高思维。本题不适应只记公式的考生,只有思维敏捷的考生可以快速发现y=0方向的粒子轨迹半径L=R,以最大角发射的粒子恰好打在收集板的最左端,就可以非常简便地解出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