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超200所高校更名!专家:应注重内涵

2018年01月26日 12:04  作者:管理员

 最近,高校新一轮更名又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示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不过这只是列入专家考察高校名单,最终结果还需要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最终评议。

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的高等学校名单

近5年高校热衷更名,究竟为了什么?

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2012-2017年间,中国有超过200所更换了校名,其中2012年正式批准的有30所,2013年共有51所,2014年共有36所,2015年共有72所,2017年列入专家考察的高校共有46所。

这些高校更名的标准路线分为三类:

● 一是逐级升格:职业学院改为学院,学院再改为大学;

● 二是独立院校与母体学校脱钩或更名;

● 三是地域命名的扩大:原本由城市命名的大学改为省字头,省字头再改为方位命名。

据统计,近五年全国有几十所学院“升格”为大学。2017年申请更名的46所高校,大多也是此类情况,上海电力学院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等。

有专家表示,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其校名变动的幅度差异也很大。各类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校名稳定性最高,老校名绝大多数都存活了下来。“211工程”院校其次,一般院校校名变动最大。

这主要是因为“985”“211”高校的校名本身已成为良好品牌,多数高校早已驰名海内外,高校进入平稳发展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轻易变更校名。

一般院校有更名诉求,是由于这类院校尚处于成长中。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诸多院校因“专升本”“学院”升格“大学”校名发生变化;一些院校随着办学思路的变化,校名也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高校改名、升级已成一股风潮。专家认为,高校“更名潮”的出现,与政府力量的推动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诉求不无关系

一方面,政府基于教育整盘棋的统筹规划,对高等院校重新布局;另一方面,不同发展水平的高等院校,其所享受到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也差异巨大。一些高校期待通过更名实现这些目的:吸引考生、提高录取分数线;提高影响力;学校行政级别上升,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与资源。

多所高校因更名引发巨大争议

近几年,随着高校更名的增加,因高校更名印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最有名的例子要属“川医”事件。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在与四川大学持续了长达半年的校名之争后,2016年1月17日,四川医科大学再次更改,新校名:“西南医科大学”的招牌挂上。另外,河南许昌学院申请更名河南理工学院、山东滨州学院申请更名山东航空学院也因为类似问题引发过不小争议。

高校应注重内涵发展

为规范高校更名,引导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此外,教育部也曾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专家表示,高校办学应更注重内涵发展,要让高校安于定位,不在更名上做文章,就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价模式,不能把学校按校名分为三六九等,要强调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形成各类型、各层次高校都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办学环境。

2012-2015年中国新设置高校和更名高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