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范建锋解读招生政策

2018年06月13日 09:42  作者:管理员


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处长 招办主任  范建锋

  高考是学生的人生大事,某种角度说是学生一生命运的转折点。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总是考生和家长最为纠结的事情。有些学生集中精力应对高考,取得了好成绩,但最后却输在志愿填报上,这不得不能说是一种遗憾。新高考填报方式给了考生很多选择,但作为大多数第一次填报的家长来说仍然感觉比较棘手。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招生工作的高校老师,本人觉得有必要结合自身实践来分析应注意的问题,并通过理顺5对关系给考生和家长提点建议,以期借鉴。

  一、信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高考志愿填报前,考生要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所谓“全面”,就是指有关志愿填报信息搜集的面要广,信息量要大;所谓“准确”,就是指搜集的信息要准确无误,最好来自省教育考试院和院校的官方渠道,防止受骗上当。既要了解报考院校的“共性”的信息,如招生计划、院校代码、专业选考科目、办学地点等,更要了解相关院校的“个性”的信息,如院校各自的录取规则、新专业设置、单科成绩要求、体检要求等,尤其是一些校内政策,如专业再选择机制、大类分流政策等更需要了解,因为这与学生日后的成长紧密相关。

  二、选择学校与专业的关系。要想上一所自己心仪的大学,选择一个自己称心的专业,就必须对大学和专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不了解大学和专业相关知识,没有求学目标,高填报志愿就好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通过名称、历史沿革、师资、科研、特色、设施、社会评价、历年考分等维度全面了解一个学校和专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处理“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批次的院校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绩有可能上心目中的“心仪”大学,我们认为应该先选学校;如果高考成绩只能上一般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则应该考虑先选专业。在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中,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高校都设置了较为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进入学校后学生依然可以“曲线救国”。例如,浙财大在省内首推完全学分制下的专业准入准出制度,打破了以往相对固化的专业修读和培养模式,构建自由灵活的专业转换“立交桥体系”,让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自主选择专业、修读路径甚至毕业专业,

  三、志愿冲高与保底的关系。新高考录取方案“变中有稳”,三段的划分比例大致与原先的三批上线考生比例保持了稳定,考生成绩位次的确定,基本延续了原有考生成绩名次的功能与作用。平行录取办法规定,根据考生成绩位次,实行专业(类)平行志愿1:1投档,同位次的按志愿顺序投档。对照三段线,参考省考试院和各高校公布的近三年高考投档线和相应名次、各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分和相应名次,尤其是2017年的投档情况,结合考生当年成绩位次和相应选考科目总分一分一段表,每位考生都可以给自己划定一个大致的定位。传统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志愿填报策略仍然适用,例如:80个专业类志愿中,前20-30个左右的专业志愿可以冲一冲,中间30-40个左右的专业志愿要稳一稳,后20--30个左右的专业志愿要保一保,具体比例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承受程度的不同作调整。

  四、学科专业冷与热的关系。所谓的“热门”与“冷门”是相对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学习是一个周期性比较长的过程,大学生教育应该让学生更具创造和创新意识。我认为每个学科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的,打一个通熟易懂的比方:文学像是润肤霜,没有也能活,有了活得更加细腻;哲学就像神经元,考虑人存不存在,和存在的大意义;理工科就像人的骨骼,支起人的身体来;财经学科像是神经和脉络,决定人的思维与运行。财经类学科培养学生 “看不见”的思维,跳出当下的情绪反应、个人单纯的偏见,以综观性的大局思维剖析问题,小至理解商家葫芦里卖什么药,大至政策实施背后的原因,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在迷茫时活成明白人。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根据国家的经济形势走向作科学判断,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理财意识的觉醒,各行各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强劲。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大学排薪酬行榜浙江财经大学位列全国75位,全国非211本科院校第29位,浙江省属高校第一,可见一斑。

  五、计划增减与集散的关系。按专业来招生,理论上说有将近24000个可选择的志愿,尽管有80个志愿,从概率统计角度来说也不能保证避免发生“小年”现象。因志愿?报考更加分散,考生在填报时应更关注招生计划的增减与集散这一关键信息,尤其是计划量变动较大、计划偏少的专业更加容易发生分数起伏的情况。一般省内高校的计划量比较大,又比较集中,相对会比较稳定。以我校为例,今年在浙投放计划2400余人,相比去年有较多增加,招生计划投放的专业又多集中在就业前景看好的重点专业,且单个专业计划量较大,最多专业计划达320人,增加了考生录取机会。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如愿开启大学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