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新高考志愿填报⑤

2017年06月19日 18:30  作者:管理员

支招1.jpg

本文作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招办主任陆向华

历史必将高度评价2017高考的浙江行动,也同样会为浙江2017届高考生点赞——这是一批在岸上练习时间最短而下海逐浪的勇士——尽管有呛水的风险,但这无疑是一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召唤!改革的初衷是家长、考生、学校和社会各界由来已久的呼唤:人尽其才,人职匹配,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或者在兴趣、专业、职业这三个关键词下,可以更直线逻辑地表达为,录其所愿、学其所长、成其所想。这一点从来没有争议,当下的些许不解无非是共识的愿景在实现过程中具体问题带来的困扰。比如我是否了解我自己?专业是个什么鬼?专业和职业是一对一吗?志愿不调剂了,不会录非所愿,但80个志愿落空咋办?高校是否得停办所有招生不足的专业……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目标实现做一个路径分解和说明。

专业本身与学科、院校

今年的志愿填报是聚焦专业的,而多数考生从小学到普高,从未真正触及专业。其实简单地说,专业就是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集合,而学校把这个知识集合通过具体课程分解传授,所以专业也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比如通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等课程的组织就建构了汉语言文学即俗称的中文专业的知识集合。

一般来讲,通过专业名称大体可以判断其所学习研究的内容或所属的行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专业,但并不是所有专业均具有这一特性。有些专业由于其涵盖的知识相对较宽,或处于学科交叉领域,就不能“望文生义”,如杭电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以为是培养医生的,其实是研究医疗器械的,如伽马刀、核磁共振仪、CT机等等,毕业时申请的是工学学位,所以这是个工科技术专业,但工作岗位可以在医疗机构、仪器厂家、科研院所。学位是按“学科”授予的,目前学科有12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如果把专业比作树叶、果实,专业类(群)就是枝干,而学科就是大树的树干和根系,一棵或几颗大树就组成了系、学院甚至整个高校。

延伸上述的类比,我们可以把优质高校(211、省重点等)视为土地肥沃、古树名木众多的果园,因为积淀深厚,园子里树木都叶大根深、硕果累累,但受经济形势和大众口味影响,有些果实销量不佳,作为园主,是否就砍掉这几颗果树呢?作为顾客,是否因为从众随大流就不买这些质量上乘、营养丰富的果实呢?使不得!一方面,多年的伴生使园子里不同树木结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好比化学专业当前遇冷,但它却一直为材料、环境、机械等学科输送养分;另一方面,许多果子的营养和益处鲜为人知,或因为口感不佳流失顾客,其实果子是一流的果子,好比北大的古生物学专业,“六代单传”,但北大生物学背后是童第周、朱作言等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的身影,谁敢质疑这个专业的实力和培养水平!所以,作为顾客,必须从自身的身体机能出发,摄入必要的、必须的营养,葡萄、西瓜固然好,但糖尿病人切不可买来吃;作为园主,要研究市场行情、分析顾客心理,对果树修枝剪叶、做必要的产量调整固然重要,但为迎合市场大动干戈、壮士断腕却大可不必。我们还可以把实力次之的高校比作土地空间、水分养料有限的果园,因为以上限制,必须集中力量养护好几颗好苗,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甚至得牺牲一些虽能成活却发育不佳的树木,建成一批特色的桃园、苹果园,打出一批像褚橙一样的品牌。

专业选择与兴趣、气质

“我到底喜欢什么?”这是多少人嘴边的感叹也是抉择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幸福的一生就是一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内外作用力和物体行进始终在一个方向上,加速大、能量损耗小且不会偏离轨道。

兴趣、气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专业的匹配,有以下几种形式和途径:

1.人像合一,这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

例如小王的邻居马叔叔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机械工程师,小王从小受他的教育和影响,也喜欢拆装打磨,痴迷于零件和钢铁的世界,小王脑海中对未来一直有一个具体的“像”,如此具“像”的兴趣探索、专业选择是很简明的;

2.抽丝剥茧。

许多人的兴趣气质体现并不明显,如前所述很多专业内容和领域也无法“望文生义”,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张妈妈觉得会计就业面广、收入高,希望小张成为一名会计,小张困惑之时老师给出了建议。老师认为小张平日表现中体现出几个特征:性格大条不够细心,能和不熟悉的同学迅速打成一片,不喜欢按部就班等等。但会计这个职业的特征是以对内为主,重复性工作较多,需要静心等等。后来小张说服妈妈填报了与自身兴趣气质较为吻合的市场营销专业;

3.日久生情。

一见钟情固然令人欣喜,但属于小概率事件,且有盲目性,多数人是日久生情型即在变化中的动态匹配。例如一个六岁的男孩儿在看小狗警察动画片,十分入迷,父亲在旁不失时机地问:“小狗为什么能做警察啊?”“跑得快,鼻子灵,牙齿锋利……”“那你能做警察吗?”孩子迷茫良久后认真地点头——未来这孩子真有可能由此与警察结下不解之缘,“开发”出“跑得快,鼻子灵,牙齿锋利”的特长。兴趣并非全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业有三百六十行,人有千千万万种,两者的匹配注定是千人千面,也不全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种学绩文,动态匹配能结出更多硕果。

专业成就与职业、生涯

大量的案例表明,“没有或缺乏应聘职业相应的技能、对自己定位不清晰、对岗位理解不准确”是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这让我们看到了“非科班生”的竞争劣势,更让我们深思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当然也有人认为,只要综合素质强,随便什么专业都可以成功,这种想法有其合理之处,但这更像入错行后的无奈之举和励志说辞,综合素质强和专业基础扎实并不矛盾和不可兼得。在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行业所需知识日趋专业之时,要在本专业外承担起专业的工作,还要额外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高考志愿填报时,理性、科学地选择专业,争取让专业和职业直接联系起来,减少个人发展的弯路。

综上,首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运用测评工具、量表等)确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特征,清晰定位兴趣和能力发展点;其次,认真研究专业信息,如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趋势等;最后,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个人价值观等,学会系统分析、辩证思维,学会借助外部资源,争取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专业本身与学科、院校,专业选择与兴趣、气质,专业成就与职业、生涯”这三对关系是高考志愿填报之“道”,掌握了这些,80个志愿是否按照“冲、稳、保”三段排布?各填几个?如何使去年各专业的录取名次号在今年文理不分科后继续发挥指导作用……这些都是迎刃而解的“术”。